養了快十年的龜,朋友都笑我家是「龜樂園」。這話不假,從巴掌大的屋頂龜到像塊移動岩石的蘇卡達,我家陽台簡直是縮小版生態系。記得第一次養巴西龜,傻呼呼地用個圓缸加塊石頭就以為完事,結果龜殼軟得跟果凍似的(新手常犯的錯啊)。今天就來聊聊我這些年摸爬滾打積累的真實經驗,帶大家深入認識這些慢活小傢伙。
目錄
台灣最常見的寵物龜圖鑑
走進水族館,龜種五花八門,但適合台灣環境的就那幾款。先說地表最強入侵種——巴西龜。紅耳特徵太經典,便宜好養是優點,但也是棄養重災區(真心勸大家別衝動購買)。再來是本土代表斑龜,背甲有三條稜線,性格溫馴得多。有次在河濱公園看到被放生的巴西龜追著斑龜咬,本土種生存空間被壓縮的縮影啊。
龜種 | 棲息類型 | 成體尺寸 | 飼養難度 | 備註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巴西龜 | 水龜 | 20-30cm | ★☆☆☆☆ | 侵略性強,勿放生! |
斑龜 | 水龜 | 15-25cm | ★☆☆☆☆ | 溫和,適合新手 |
豬鼻龜 | 深水龜 | 40-50cm | ★★★☆☆ | 需大型水體,禁止買賣! |
楓葉龜 | 半水棲 | 15-20cm | ★★★★☆ | 怕熱怕光,需陰濕環境 |
很多人問:「養陸龜是不是比較省事?」大錯特錯!我的第一隻櫻桃紅腿就是因為溼度沒控好,導致龜殼畸形。陸龜需要精準的溫濕度與UVB燈照射,設備費用比龜本身貴好幾倍。
龜界壽星排行榜:活得比你久很正常
烏龜的壽命絕對是飼養前必須嚴肅看待的課題。我常跟想養龜的朋友說:「牠可能比你活得還久,想清楚誰來接班啊!」舉個例子:常見的紅耳龜(巴西龜)約15-30年,而一隻健康的蘇卡達象龜活到70年以上是基本款。有紀錄的加拉巴哥象龜甚至活到190歲!這意味著養龜是跨世代的承諾。
🔍 為什麼有些龜能活到上百歲? 科學家發現關鍵在於牠們緩慢的新陳代謝、強大的DNA修復能力,以及抵禦癌細胞的獨特生理機制。這種「慢活哲學」或許是人類該學習的。
影響烏龜的壽命的因素太多了:
- ▶ 物種基因:大型陸龜普遍比小型水龜長壽
- ▶ 環境壓力:過小空間會縮短壽命(我的錯…)
- ▶ 飲食結構:高蛋白加速老化,草食性龜更長壽
- ▶ 疾病預防:呼吸道感染是隱形殺手
提醒大家:網路上常有人賣號稱「迷你龜」的幼體(像鑽紋龜、地圖龜),成體其實能長到20公分以上。購買前務必查證成體大小與烏龜的壽命,別被商人話術騙了。
龜龜行為解密:牠們才不是呆頭石頭
很多人覺得龜整天發呆,那是因為沒讀懂牠們的語言!烏龜的習性其實充滿細節。例如:
水龜的日常劇場
我的地圖龜「小強」每次看到我就瘋狂划水——不是認得我,是條件反射以為有食物(自作多情了)。水龜常見行為:
- 🪨 疊羅漢:曬背時爭奪高位,不只是取暖更是地位象徵
- 💨 水面快速換氣:鼻孔露出水面「啵」一聲,健康指標
- 🐟 追咬同伴腳蹼:空間不足或缺乏躲避物的警訊
陸龜的迷惑行為大賞
養豹龜「坦克」三年,發現牠們有固定儀式感:清晨會繞著飼養箱走三圈才吃飯(強迫症?)。理解烏龜的習性能避免誤判:
- 🪨 用殼撞牆:不是想逃跑,可能是發情或地盤意識
- 💩 泡水時排便:利用水壓幫助排泄的正常現象
- 🥬 挑食拒食:季節變化、溫差過大都可能引起
最心痛的是看過網友把龜拒食當叛逆,硬塞食物導致肺炎死亡。龜不會說話,行為異常就是牠的求救訊號!
烏龜品種特寫:被低估的本土明星——斑龜
在眾多烏龜的種類介紹中,台灣本土斑龜(長尾龜)絕對值得專章。比起巴西龜的兇悍,斑龜溫和許多,體色是低調的橄欖綠帶黃紋。最大特色是公龜尾巴又粗又長(名字由來),成體後指甲會彎曲如鐮刀。
我救過一隻被魚線纏住的斑龜「阿長」,牠的求生意志驚人。斑龜對水質適應力強,但建議還是要:
- 配置過濾系統(外掛過濾器CP值高)
- 設置出水曬台(用浮島或沉木)
- 定期補充鈣粉與維生素D3
斑龜在台灣低海拔水域原生態系佔重要角色。如果想深入了解這個溫柔的鄰居,推薦參考專業的烏龜品種指南,裡面有詳盡的棲地保護資訊(看到人類開發壓縮牠們的家很難過)。
血淚教訓:新手絕對別碰的龜種
用我慘痛經驗告訴你,有些龜再可愛都要忍住手:
貪圖牠的鋸齒背甲買下,結果三個月就因拒食死亡。牠需要恆溫22-25°C、80%高濕度、活餌誘食…根本不是新手能駕馭。
朋友送的幼體只有5公分,兩年後咬穿塑膠整理箱。成體咬合力道能斷指,處理排泄物像拆炸彈。
雖然台灣已禁止買賣,但黑市仍有流通。需要超大型水族箱(500公升起跳),水質稍差就爛甲,醫療費動輒上萬。
奉勸新手從斑龜、屋頂龜或歐洲陸龜開始。養活容易養好難,設備預算至少是龜價的3倍才算負責。
破除迷思:龜類飼養的五大謊言
這些年聽過太多荒謬說法,必須站出來闢謠:
❌ 迷思1:「龜吃魚飼料就可以」
大錯!水龜需要專用飼料搭配蔬菜(如:地瓜葉、水生植物)。純餵魚飼料會導致維生素A缺乏、龜殼軟化。我的作法:飼料70% + 切碎蔬菜20% + 活餌10%(如麵包蟲)。
❌ 迷思2:「龜不用常換水」
這是造成龜爛甲、眼炎的主因!水龜缸建議:
- 每天撈除殘餌(用小型魚網)
- 每週換水1/3(自來水需除氯)
- 每月徹底清洗濾材(用原缸水沖,勿用清水)
❌ 迷思3:「龜需要同伴」
龜是獨居動物!混養容易引發咬尾、爭食、壓迫。除非提供超大空間+多個躲避處,否則別冒險。我曾把兩隻巴西龜養一起,結果一隻尾巴被咬到見骨…
給新手的終極備忘錄
最後整理烏龜的種類介紹核心原則,也是我十年養龜路的濃縮精華:
✓ 選龜前必問三題:
- 成體多大?家裡放得下終極尺寸的飼養箱嗎?
- 預期壽命多長?未來生活變動能否持續照顧?
- 醫療資源哪裡找?方圓30公里有看爬蟲的獸醫嗎?
✓ 設備投資不能省:
- ■ 水龜:過濾器 + UVB燈 + 加溫棒 + 曬台
- ■ 陸龜:UVB燈 + 陶瓷燈 + 溫濕度計 + 底材
✓ 日常觀察重點:
- 眼睛是否明亮有神(無分泌物)
- 龜殼硬度與完整性(無軟斑或蛀洞)
- 游泳/爬行姿勢平衡(不傾斜或漂浮)
每次寫烏龜的種類介紹都會想起那些養失敗的生命。養龜是修行,牠們用慢動作教會我耐心與責任。希望這篇掏心掏肺的分享,能讓更多龜寶遇到懂牠的主人。
(看著陽台上正在啃桑葉的蘇卡達「阿重」,突然覺得這十年踩過的坑都值得了。慢點活,沒什麼不好。)